全省古籍普查工作概况
古籍普查相关标准
政策法规
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吉林省古籍保护中心
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专家委员会
省内古籍收藏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

 
 

原生性保护

  (一)古籍修复

  古籍修复是一门技术,古籍修复讲究的是书籍修复前是什么样子,修复后还要保持什么样子,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整旧如旧”,就是使经过修复的书籍在外观上尽量保持原貌,从而保证图书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为保证工作质量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修复措施一定要有可逆性,即在古籍修复工作中采取的任何一项修复措施都可以反复地重复使用。比如在书上补的纸是可以随时拿掉重新补过的,这一项非常重要。中国传统修复技术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考验,历史证明它的可逆性非常强,是一项可靠的技术。第二、修复普通线装书必须像修复善本书一样。普通线装书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被视为“善本”,与其在以后视为“善本”时加以精心修复,不如现在就善待之。因此在修复普通线装书时,亦应一丝不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修复质量。第三、书籍的损坏程度不同,采取措施也不尽相同,但措施简单并不意味着可以“省事”,也必须和技术措施复杂的一样认真对待,以免古籍在修复过程中遭到二次破坏。如用刀裁切、用锉和砂纸锉磨书叶等对书叶有损的措施不可轻易采用。第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时要十分慎重。很多新技术、新材料在应用到古籍修复过程中应注意这些材料或技术当时使用效果可能很好,但对书籍有没有负面影响,在短期内看不出来,此使用要特别慎重。

  书籍的破损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水浸、火燎、虫蛀、鼠咬、霉菌腐蚀及纸张老化。虫蛀鼠咬属于“硬伤”,书叶虽破,不难处理。霉菌腐蚀及纸张老化则是书籍的致命伤,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

  1、 修复常用工具、材料和设备:案子、补书板、毛笔和浆糊碗、浆盆、排笔、裱板、镊子、棕刷、板刷、晾纸架、喷水壶、压书板和石板、启子、剪子、锥板、方顶铁锤、锤书石板、铜箩、钳子和铜(铁)丝、裁板、尺子、刀子和轧子、锥子和敲槌、针、书皮用料、丝线、锦、绫、绢、锦绫、棉绫、砑石和石蜡、纸张测厚仪、水槽、压书机、切纸机、多用冲孔机、木墙、工作间。

  2、 修复用纸均为手工纸,手工纸按原料划分主要有两种:植物的韧皮纤维纸和茎杆纤维纸。手工纸有:麻纸、皮纸、竹纸、草纸、混料纸。

  5、  纸书的装祯形式有:卷装、折装、旋风装、梵夹装、粘叶装、缝缋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

  6、古书各部分名称:书衣、书芯、书头、书脚、书口、书脑、书背或书脊、书眼、书根;书叶个部分名称:书叶、板框、版心、天头。

  7、古籍修复常用术语:补、托、裱、拓、排、镶、衬、揭、接、装、修复。

  8、  古籍中常见破损现象:断线、破皮、书口断裂、圆角、虫蛀、鼠啮、烬余、水浸、霉蚀、糟朽、书品过小、浆糊失效。

  9、  善本图书破损程度界定标准:轻度破损:换皮、订线、修补前后叶,破损书叶数量在25%左右,书叶破损面积不超过20%的;中度破损:破损书叶数量在50%左右,或纸张糟朽,全部书叶都需要溜口;重度破损:整本溜口,破损书叶数量在80%左右;严重破损:全部书叶破损或糟朽。

  (二)古籍书库建设

  文献保护工作是今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古籍书库建设则是图书馆文献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古籍书库在初期建设中,就按照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书库设置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水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同时,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书库、阅览室及楼道等关键部位配备监控摄像机与中央监控系统连接,实行24小时监控。安装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安装专业无紫外线照明光源;安装具备防紫外线功能的窗帘;安装电子防盗门,加装防盗网,电子监控摄像头。配置空气净化器,进一步降低了污染物浓度,保证了恒温恒湿情况下空气的清新、流通,有效延缓了文献纸张的酸化和老化。古籍书库温度常年保持在16℃~22℃,湿度则保持在45%~60%。

  

 再生性保护

  (一)缩微复制

  缩微是运用摄影技术,将手写型或印刷型文献资料缩微在银盐感光的材料上,即胶卷或胶片上,原图像和文字按比例缩小,因而名“缩微”。共有16mm、35mm卷片、平片和开窗卡四种主要形式的缩微胶片。世界上最早的缩微品是由英国光学仪器制造商J.B.丹塞于1839年制作的,他将显微镜头装在照相机上,把一个20英寸长的原件拍摄成1/8英寸的缩微影像。

  缩微具有安全可靠性、长久性、法律效力。与光盘相比,一旦光盘发生划伤或其它问题的伤害,光盘将读不出来;与计算机相比,后者易遭受病毒侵袭、黑客破坏,造成数据丢失。而缩微胶卷则不同,局部损害不会影响整体,其它未损坏处,照样可读出来。1999年,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震区磁盘等磁性物质统统被地震波消磁,光盘及计算机上所存储的信息也大部消失,而缩微品却安然无恙,可见缩微的安全可靠性。与光盘技术保存性相比,光盘最多保存20-30年时间,而缩微醋酸片可保存100年,缩微聚酯片可保存500年,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片甚至可达到上千年,在保存时间上具有长久性的优势。另外,一旦缩微胶片摄制完成,具有不可更改性,如果更改则破坏原貌;而光盘的内容却可通过设备进行删改而不让人察觉,因而缩微胶片具有法律效力。我国为确认缩微品与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于1990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档案缩微品和其它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效力”。在《民事诉讼法》中第六十条规定:“书证应提交原件,物证应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原物确有困难者,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从行政法规上确认了档案缩微品的法律效力。

  缩微技术已有170年的历史,技术稳定,各种标准已经完善统一。早在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国外就已经运用缩微技术,现今发达国家的缩微藏品具有相当的数量,已形成独立的系统。有关资料表明,世界发达国家缩微品出版物以16%的增长率每年递增,这些国家60%以上的产业依赖信息技术生存,在信息产业中,缩微品占的比率为25%。缩微技术进入我国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是从1948年北京图书馆引进缩微设备开始,至今已有较长的历史。现在全国各地省级图书馆已拥有了缩微设备,为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珍贵书刊的抢救和缩微技术应用,1985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并在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以及重庆、天津、辽宁、吉林、山西、湖南、湖北、四川、山东、浙江、甘肃、广西、福建等地的20多个公共图书馆装备了缩微设备,建立了图书馆的缩微技术队伍,对旧报纸、期刊、家谱、图书、历史文献等进行了拍摄,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祖国文化典籍的缩微复制工作。截止1996年底,共抢救珍贵文献42700余种,其中报纸3227余种,期刊13163种7000余卷、古籍善本26370余种25000余卷、补缺报纸2244000余版、补缺期刊17000余期,基本完成了建国前的古籍善本和旧中文报刊的缩微复制工作;之后逐步转入馆藏精华部分的抢救缩微工作。缩微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文献传承后世的重任。据有关资料记载,全世界有850家以上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了安全,将计算机内需要保存10年以上的数据,通过COM系统保存在缩微胶片上。可见缩微胶片作为文献安全存储介质的作用,仍无可替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数字技术发展,缩微日益显示其缺点,首先阅读不方便,需要通过阅读器进行阅读,与人们平常的阅读习惯不相符;缩微胶卷存储密度、容量、体积远远低于光盘,一张普通光盘大约可以记录120兆字节,约6000多万汉字,被称为“海量存储”,而且随着发展,光盘存储量还在增加;缩微胶卷查阅检索不方便,不象计算机和光盘阅读,可迅速查检和阅读;缩微不能远距离传输,而光盘和计算机的数据均可快速长距离传输。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将缩微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即缩微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缩微技术由原来单一胶片为载体的模拟技术,发展成以胶片、磁盘、光盘等为载体的模拟—数字混和技术。缩微的内容通过专用扫描仪,将模拟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输入电脑,从而可以进行多种途径、快捷检索,调阅全文,通过计算机屏幕直接观看,也可远距离传输,实现了原文再现和还原复制等功能。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各种技术的优点得到运用,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使图书馆的服务逐步向高效、方便、快捷、准确的网络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再造善本

  “再造善本”就是通过影印出版的形式,仿造古籍蓝本,按照古籍原来的装订形式装订,保留原书风貌,借助现代仪器将珍贵古籍批量影印。这种书籍能提供的原始信息、资料和古文字等,对于研究人员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再造善本很好地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既可以用再造善本为读者提供珍稀文献的服务,同时又可以使善本原件得到更好的保护。

  再造善本最大的特点是既能将那些已近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版本化身千百,得到更多保存机会;又可广泛传播,便于读者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宏远目标。是学术界盼望已久的事,也是造福界、繁荣学术、功德无量的事。

  (三)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经历了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光盘版古籍、古籍网络化三个阶段。

  1、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

  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古籍文献的相关资料,作为古籍研究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利用计算机在资料的储存、整理、检索、数据统计以及索引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改进古籍文献检索方式,对古籍资源的研究和开发非常有利。

  最初的古籍数据库主要是书目数据库,它始于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省市级大型图书馆,为方便读者相继建立了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目前,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已经建立了40万条中文古籍书目数据。该数据库设有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分类目录等,可以通过输入古籍名称检索该古籍的全部版本,也可以通过输入著者名称检索馆藏全部相关书目。

  比书目数据库在技术上更进一步的是全文数据库,它将古籍资源全文录入,转化为电子文本,供用户查阅,提供了一种以字符为主要处理对象,根据资料内容而不是外在特征来实现检索的先进查询手段。

  在书目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检索功能的基础上,出现了综合检索系统。此类系统在检索性能上有了很大改进,不仅实现了任意字、词和字符串的检索,还实现了按条件检索。检索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书目和文本,而是对古籍的标题、词句、注解等实际内容进行全面检索。此外,综合检索系统还往往具有多种特色检索功能和特定的辅助功能。

  2、光盘版古籍

  光盘版古籍,其实就是以光盘为载体的古籍文献或古籍数据库。前期的古籍数据库往往只是某些单位或个人出于辅助研究工作或方便用户考虑,自行开发设计且仅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随着古籍数据库优越性的逐步展现和影响扩大,出于保存、推广古籍的愿望或者商业目的,光盘版古籍纷纷推出,成为当前古籍数字化的主导方向。

  3、古籍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古籍资源的网络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它主要是将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在网络上有偿或无偿发布,供互联网用户使用。网络化是古籍数字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全国各主要图书馆实现古籍数字化以后,就可以建立以网络为纽带的古籍数字化地区联合数据库和全国性数据库,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享。网络化也能够使更多人方便地阅读和使用古籍,为古籍资源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一条崭新的渠道。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保存古籍善本方面也有着光明的前景和难以替代的功能。据有关专家测算,善本古籍每经人工翻阅一次,其寿命就要缩短30年左右。而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以往保护古籍、减少阅读破损的方法便是拍成缩微胶卷。这种方式诚然对古籍善本的保护有重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古籍善本传播的范围,但其缺陷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遇到那些抄写或刻印质量较低的书籍制成的胶卷时,往往由于字迹模糊而望书(胶卷)兴叹。而在大屏幕显示器上阅读高分辨率数码照片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古籍数字化的处理方式有多种,数据格式也异样不一,即使是把用数码照片这样最简单方式处理的古籍善本页面通过网络供学者随时调阅,也大大节约了社会成本和学者的时间和精力,既有利于保护古籍,也有利于使这些难得一见的希世珍品得到广泛传播。

  古籍的数字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古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瑰宝,维系中华传统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各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籍数字化,是中华优秀文明由纸张等媒质流传方式转为数字信息等现代方式传播的重要步骤,是对传统的中华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古籍数字化,是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完整性的重要保障,对确立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地位和树立文化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365bet最新备用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0055号 邮编:130022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5.0以上浏览
备案/许可证号 吉ICP备12005469号